音乐心理学简论(二十八)

2020-07-01 20:51:41      点击:

    音乐与焦虑。焦虑,是由于在现实或想象中预感到威胁而产生的紧张、不安的心里状态。音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加重或减低焦虑。

    在史密斯和毛里斯的一项实验中,参加考试的学生被分成三组。在考试过程中给组一方刺激性音乐,让组二听镇静型音乐,组三不听音乐。考试前后的两次焦虑问卷表明,刺激性音乐明显加重了焦虑,镇静型音乐或无音乐则没有增加焦虑。杰里森的实验用电击迫使四组被试产生应激状态后,三个组分别给与兴奋的或平静的音乐,另一组作控制组。有两个听音乐组的焦虑程度比其他组明显减低,两种音乐组间无差异。

    音乐情绪-心境变化过程。奥特休勒在《音乐与医药》中曾提出“同位心境原则”的理论。他认为,音乐治疗的最佳原则是,首先要使音乐与患者当前的心境相对应,然后再把患者的心境或情绪用适当的音乐引导到医生做期望的方向上来。沙亭的正常心理被试按同位心境原则聆听十首两分钟的音乐片段,他们记录的情绪变化报告和量表证实了这一原则的可行性。如果这一原则确实普遍可行,他对音乐行为矫正、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偏好。音乐偏好是个体对音乐对象的一种选择倾向,其表现为教授的愉悦、喜爱程度。

    测量音乐偏好的手段:人们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倾向,往往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中。了解音乐偏好,可以使用行为测量的方法。考特在研究弱智儿童的尹凯悦偏好时,设计了一种由几种“频道”组成的放音机,拨动频道选择开关,儿童可选择不同的风格的作品和噪音。在25分钟的实验中,被试选听时间长度的作品依次是儿童夤夜,成人音乐、噪音。另一种了解儿童音乐偏好的手段,是把态度量表的五点式选择改制成象征五种不同偏好心里的脸部表情:如喜、怒、哀、乐等,让儿童在听音乐后根据偏好选择相应的脸谱。这两种方法可回避儿童语言或书面表达的困难,真实可靠的记录和反映儿童音乐偏好。

QQ咨询
点我咨询
QQ咨询
点我咨询
加微信咨询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