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里学简论(二)

2019-09-17 10:53:08      点击:

    第一节  音乐节本要素听觉的生理机制

    音乐表演,总是用某种形式的声源体的振动产生声波的,如人的声带、弦、管乐器中的器柱等。这种振动使周围的空气形成类似水波一样的疏密现象,也就是声波。声波按一下传导方式进入大脑,使人产生听觉。

    外耳、通常认为,外耳具有一定程度的采集声波的作用。它的主要功能,是把声波从外耳传至中耳。另外,耳道还能把二千至五千赫兹的声波的强度增加5--10分贝,并起到共鸣的作用。耳道的末端是耳鼓,它受到耳道传入的声波的影响后,产生与其频率和强度相应的振动。

    中耳。中耳位于耳鼓及内耳的耳蜗之内。除空气外,中耳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锤骨与耳鼓相连,它受耳鼓振动的影响后,将声波的运动通过砧骨和镫骨传至内耳外端的卵圆窗。听小骨除起到外耳和内耳之间声波的传导作用外,还由于其杠杆结构的作用把振动增强25--30倍。

    内耳。磨圆窗是中耳和内耳的分界线。内耳有一螺旋状结构的耳蜗,充满液体。当镫骨的振动压迫磨圆窗时,声波传导至液体,液体把声波的运动再传导给耳蜗内的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许多排毛细胞,当基底膜上下振动时,毛细胞上突出的纤毛随之运动,并通过毛细胞产生电流,引起神经传导至听神经纤维的树突,再至大脑。

    音高、响度、音色、时值的听知觉机制

    作为一种物理现象,乐音声波包括频率、;强度、波形和振动时间这四种物理属性。与这四种物理性相对的心里感知因素分别是音高、响度、音色和时值。关于音乐这四种基本要素的听知觉的机制,见下述。

    临界带。临界带是现代听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前述,当声波通过耳鼓、听小骨、耳蜗内液体抵达基底膜后,毛细胞受一定频率的刺激而在一定的点上产生兴奋。此外,最强兴奋点两边的一些毛细胞也由于刺激而形成一个毛细胞兴奋区,其宽度由声波刺激的强度决定。这一毛细胞兴奋区称作共鸣区。如果两音的频率差别较大,两个共鸣区则分离开来,使人听到两个音;如果频率差别较小,两个共鸣区则交叠,使人产生刺耳和升沉的感受(升沉亦称“拍音”,指同时发响的双音似顺次交替地作用于听觉的现象)。

QQ咨询
点我咨询
QQ咨询
点我咨询
加微信咨询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