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简论(十四)

2019-12-18 08:59:31      点击:

    皮亚杰提出,前运算时期和具体运算时期的交替约在七岁,并原则上认为训练无助于加速这种发展。

    皮亚杰的守恒概念对音乐认知发展研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在音乐的广义或狭义的结构中,几乎无处不在一种因素在本质上保持恒定,而在另一维度上发生变化的情形。以上动机是a-c-d-e-d-c-a的音程序列。第一次变化是节奏紧缩,第二次变化是节奏扩展。但是,两次变化中,曲调的音程序列和每个音的相对长短是恒定的。如果我们翻开曲式学和作品分析或作曲法的教科书,不难发现,这类例子举不胜举。比如,主题节奏保持恒定,曲调在音程关系上发生紧缩、扩张、倒影等变化;同一旋律型的转调,如平行大小调、同主音大小调或连续离调;同一和弦进行的各种织体写法等等。

     守恒概念是智力活动的必要条件。既然音乐也确定普遍存在着与物体的数量及面积守恒相似的现象,如果主体不具备这种类似的守恒概念,那么音乐结构中那种主题与发展的关系在个体认知中岂非毫无意义了。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音乐守恒概念的形成是否与皮亚杰提出的年龄时期相符?训练以及不同程度的训练队音乐守恒概念的影响如何?这些问题成为音乐认知发展研究的出发点。

    弗莱德尔在196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儿童对皮亚杰式音乐守恒任务的反应”,开始把皮亚杰理论应用于儿童音乐认知发展研究。这一研究引起广泛的讨论和验证,并深入持续到80年代。

    儿童音乐守恒概念研究的被试,一般都参照皮亚杰的前运算和具体运算时期的界限选定,即5-8岁和8-9岁。实验的一名年约材料,包括旋律、和声、节奏、拍子、调式和速度。对这些因素,可在乐器、速度、和声、调式、节奏、轮廓、旋律音程等另一个绝度予以变形,使实验因素在音乐材料的某一绝度保持恒定,而在另一维度上有所变化。以弗莱德尔的旋律守恒任务为例,他给被试呈示4小节巴托克的儿童音乐,再把这片段中每个音的时值扩展一倍呈示给被试。然后,用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问被试两个音乐片段是否相同,或是在某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如果是被试认为两个片段不同,也不存在任何相同之处看,就可以推测他不具备某种音乐守恒概念;如果被试认为两个片段既不完全相同又存在相同之处,就说明他具备某种音乐守恒概念。

QQ咨询
点我咨询
QQ咨询
点我咨询
加微信咨询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