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简论(八)

2019-11-05 15:28:27      点击:

    波形与音色

    一般来说,音乐表演媒体在高音区时,音色比低音区“单薄”,因为前者的泛音不如后者丰富。不同乐器之所以音色不同,原因之一是泛音的数量和相对的强度不同。如,长笛的延音中主要包含基音和第一泛音;单簧管的奇数泛音比偶数泛音显著。另外,泛音的超声与消退是否一致也影响音色知觉。如,木管乐器的高部泛音趋于同时显落,而铜管乐的高部泛音趋于呈锥状出现和消退。

    此外,演奏的技术方式,如连奏和乐器的共鸣特点也直接影响音色知觉。演奏的强度与音色变化的一般联系是,强度的增加形成更复杂的波形,使音色知觉也相应地变得复杂。

    音强与响度

    在理论上,人的听阈,即可觉察的最低音强,为1000赫兹纯音条件下的0002达因/平方厘米或说零分贝声压级。有人还提出更高的听阈,但一项实验表明,实验的被试只有12%能觉察这一声压级的音。在音强一响度连续体的另一极端,是痛阈,一般为120分贝声压级。人对声音的接受超过此值,就可能招致听觉损伤。90-100分贝声压级左右。

    在同等音强条件下,复合音引起的响度高于纯音。

    在不同频率条件下,人对相同音强的响度感觉是不同的。从1933年弗莱彻尔和孟松制定出等响曲线以来,多次试验研究均证实了这一点。

    横坐标为各纯音的频率,纵坐标为达到各响度水平所需要的声压级,每根曲线上方的数字代表该曲线在不同频率测试点的同一响度水平。

    响度差别阈限可以因年龄的差异而不同。玛托尼的实验表明,响度差别阈限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善,这一变化在他的7-17岁被试中的9-12岁表现明显。

    振动时间与时值

    “时值”知觉的研究,多为速度而不是单纯的时值。比如,实验表明,中学和大学学生,以及专业音乐工作者容易觉察到速度的减慢,但较难觉察出速度渐快的变化。另外一种研究的对象是速度的不规则变化。比如,使每小节的最后一拍拖后,测试被测是否能觉察之及其程度。一项研究表明,在每分钟150拍时,每小节第四拍至多能拖后20毫秒,否则即被觉察;而每分钟60和30拍时,这种延迟可分别达50和200毫秒而不被觉察。研究认为,音乐家在快速演奏时对速度的把握优于在慢速的演奏。

QQ咨询
点我咨询
QQ咨询
点我咨询
加微信咨询更方便